相關詞:汨羅
汨羅翻譯案例---語通全球翻譯公司
春秋時為羅子國都城,秦置縣,南北朝設州,唐并入湘陰,1966年分家建縣,1987年撤縣建市。汨羅既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晚年吟詩求索、懷沙自沉之處,又是開國元勛任弼時誕生成長之地,還哺育了楊沫、白楊、康濯等文藝名家。龍舟文化、湖湘文化脈脈相承,求索精神、駱駝精神代代相傳,名列湖南百景的屈子祠、任弼時紀念館每年吸納游客50萬人次。2005年,汨羅市投資近4000萬元,新建了汨羅江國際龍舟競渡中心。每年的端午節,都將舉辦汨羅江國際龍舟節。2005年,“汨羅江畔端午節”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”汨羅以此為契機,全力打造龍舟故里國際品牌。汨羅物華天寶,資源富集。生態資源豐富,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帶來分明的四季、充沛的雨量;東南高、西北低的丘陵中奔涌著115條大小河流,水資源豐富;森林覆蓋率達41.8%,積蓄林木218.3萬立方米。砂金、高嶺土、花崗巖等20多種礦產星羅棋布于全 市, 其中汨羅江砂金砂儲量居長江以南各縣(市)之首。汨羅農業經濟基礎堅實,農產品門類齊全、優質高產。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(市),水稻、玉米、紅薯品質優、銷路廣;龍舟茶、名優果、大棚菜享譽省內外,花卉、苗木時鮮四季;魚、蟹、蝦各種水產琳瑯滿目,雞、鴨、鵝和豬、牛、羊各種家畜豐富。工業基礎好,已形成化工、機電、建材、冶金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。松菊油漆、加華肉牛走俏全國,龍舟動力、龍舟收割機暢銷中南、華南地區。特別是汨羅市工業園成為各種資源的聚集地,已引進項目38個,總投資26.8億元,再生資源深加工、農產品加工、綠色環保和農機制造四大產業群強勢崛起。2005年10月,汨羅再生資源集散市場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。國家“十一五”規劃明確提出:“建設湖南汨湖南省汨羅市 衡陽市劉安中拍(20張)羅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市場和加工示范基地”。
汨羅市東與平江相靠,南和長沙、望城兩縣相攜,西同湘陰縣、沅江市接壤,北與岳陽縣毗鄰。最東點為八景鄉山陽村的山陽寨,最西處是蘆葦場的石湖包,最南端系高家坊鎮鹿峰村的陳家灣,最北端是磊石鄉汨岳村的汨岳界。南北相距66.75公里,東西相距62.5公里,全境周長301.84公里,總面積1561.95平方公里,占全省總面積的0.75%,占岳陽市面積的10.4%,汨羅市建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。
汨羅市城區市政、街道建設不斷發展。城區共有大小街道31條,總長37.58公里,總面積90萬平方米;主要街道有:建設路,為東西向,長1500米,寬34米;高泉路,為南北向,長1100米,寬30米;大眾路,為南北向,長1600米,寬45米;羅城路,為東西向,長1400米,寬32米。市區大型建筑有煙草大樓、信用大樓、市委辦公大樓等。市區建有圖書館、文化館各1座,圖書藏書10萬余冊;建有4座劇院;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5所,在校學生14000人,其中普高3所,職業中學3所,初中4所,小學5所;建有醫院5家,病床1189張,有線電視臺、有線電視轉播臺、有線廣播臺各1個。架設橋梁5座,街道照明路燈640盞,線路總長28公里,有自來水廠2個,日供水能力達6萬噸,建有城市公園1個,占地總面積88萬平方米,市區綠地面積29.68萬平方米,公共綠地面積13.5萬平方米,人均綠地面積2.8平方米,開通公共交通線路18條,各種客運車輛700余臺,其中公共汽車50臺,的士50臺,其他600余臺。近年來,汨羅市委、市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城市建設的力度,自1997年以來,汨羅人民圍繞治理“水、電、路、城”集全市之智,舉全市之力,投入資金10億多元,進行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。其中先后投資近1億元,將1809線汨新路拓寬改直為寬60米、雙向6車道的水泥路,并對全線進行了綠化、亮化和美化。汨羅火車站始建于1917年,現站房建于40年代,位于京廣線東側,1998年經鐵道部批準,投資4000多萬元新建汨羅火車站站房,移站地于鐵路西。汨羅市政府利用火車站西移的契機,投資6000多萬元新建占地1平方公里的新站開發小區。1999年4月動工以來,路地累計投資達6000多萬元,進行了站房及配套工程建設,今年年底站房可竣工投入使用。在城東規劃投資8800萬元,完成團山花園第一期工程建設,其中吸引外商投資3000萬元,合作開發建設汨羅再生資源大市場,引導新市團山的廢品收購加工業向規范化、規模化、集約化的方向發展,到目前為止,花園建設投資5000多萬元,完成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。
關鍵詞:汨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