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詞:鄧州
鄧州地處豫鄂邊陲,南扼荊襄,北達京鄭,西倚秦嶺,東鄰新唐,素有“三省雄關”之稱。全市轄28個鄉鎮、辦事處,578個行政村,160萬人口,其中城鎮人口40萬人,總面積2300平方公里,耕地260萬畝。1988年撤縣建市以來,先后被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城市、改革開放特別試點市,被省政府確定為優先發展中等城市試點市,2004年省政府批準鄧州市享有全部省轄市經濟及社會管理權限,為經濟單列市。 "山少崗多平原廣"為鄧州市的地貌特點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,地面平均坡降在1/800-1/1200。西部朱連山為全市最高點,海拔469.7米,東南部最低處海拔85米。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。較大河流有湍河、刁河、趙河和嚴陵河,分別從北部或西部入境,匯集于東南部,注入白河,流入漢水。河流之間,自然分割成扇形沖積平原,在北部、中部和東部形成大面積肥沃土地。土層深厚,土質為保水保肥性能強的潮土、黃老土和黑老土。屬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,受季風轉換影響,寒往暑來,四季更迭分明,溫暖濕潤。年降水量723.8毫米,平均氣溫15.1℃,年平均日照1985.9小時,無霜期平均為229天。
優越的自然環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。盛產小麥、玉米、綠豆、黃豆、紅薯、棉花、煙葉、芝麻、花生等糧食和經濟作物,年糧食總產7億公斤以上,棉花總產3500萬公斤,煙葉總產2000萬公斤,花生1000萬公斤,為全國50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,并被國家確定為優質棉基地縣(市),是河南省油料生產和優質煙出口重要縣(市),是中國辣椒第一市和長江以北最大的蓮菜基地。其中,小麥、煙葉為兩大優勢,煙葉以"鄧片"馳名中外。家畜、家禽10余類40多個品種,其中,南陽黃牛飼養比重占黃牛總數的95%,年存欄45萬頭,生豬存欄70萬頭,家禽1500萬只,為河南省南陽黃牛繁育基地之一。山羊飼養量大,皮張品質優良,為河南省山羊板皮基地縣(市)之一。還有多種野生動物。林木資源豐富,礦產較多。林木57科、69屬、150多種。礦產主要有水泥灰巖、熔劑灰巖、電石灰巖(包括方解石、冰洲石、水晶石、重晶石、墨玉大理石等)、高嶺土、耐火土及煤、黃鐵、鏡鐵等,多產于西部山區。杏山的石灰巖碳酸鈣含量品位高達51%,水泥灰巖儲藏量13億噸,溶劑灰巖2億噸,電解灰巖2000萬噸,黑墨大理石1100萬立方米,花崗巖儲量600萬立方米,是發展建材工業的理想基地。 鄧州市文物古跡甚多。有太子崗、八里崗、黑龍廟等仰韶文化、龍山文化遺址;穰、涅陽、冠軍、安眾、樂城、臨湍等古城遺址;秦漢墓群,南北朝彩色畫像磚;福勝寺塔、花洲書院、鄧國侯吾離陵等名勝古跡;漢華表、金元碑等珍貴文物。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鄧州知州,在花洲書院寫下了千古名篇《岳陽樓記》。1985年5月,在福勝寺塔下地宮中發現的金棺、銀槨、舍利子等稀世珍寶,更是輝映鄧州。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是遠近 聞名的“臺灣村”,全村2300多人,約60%為臺灣高山族后裔,已經在此居住了300多年。鄧州“臺灣村”聚居臺灣同胞數量之多、歷史之久,在祖國大陸絕無僅有。
鄧州市地靈人杰,歷代名人輩出。古代有東漢"二十八宿"中的賈復、杜茂、劉隆,名傳千秋的漢代"醫圣"張仲景,南北朝時的政治家宗懔,唐代名將張巡,南宋名將王堅,明代賢相李賢、名臣李永茂,清代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,清雍正帝師彭師摶,臺灣知府高叔祥等。近現代人才濟濟。有民族英雄馬殿甲,同盟會員、革命烈士王庚先,鄧州一高中1.(28)李金帥,女發明家丁育三,著名作家姚雪垠,著名語言學家丁聲澍,教育家、兒童文學作家韓作黎,當代軍旅作家周大新等。唐宋時期的韓愈、寇準、范仲淹都曾先后在鄧州任職,后人稱之為"三賢"。范仲淹在鄧州寫下了不朽名篇《岳陽樓記》,留下了"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"的千古名句。
關鍵詞:鄧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