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詞:詩歌翻譯
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,它以抒情的方式,高度凝練,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,用豐富的想象、富有節(jié)奏感、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(fā)思想情感。詩歌是有節(jié)奏、有韻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,也是世界上最古老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。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,因勞動生產(chǎn)、兩性相戀、原始宗教等而產(chǎn)生的一種有韻律、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?!渡袝?虞書》:“詩言志,歌詠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”《禮記.樂記》:“詩,言其志也;歌,詠其聲也;舞,動其容也;三者本于心,然后樂器從之。”早期,詩、歌與樂、舞是合為一體的。詩即歌詞,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、舞蹈而歌唱,后來詩、歌、樂、舞各自發(fā)展,獨立成體,詩與歌統(tǒng)稱詩歌。 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。來源于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,原是詩與歌的總稱。開始詩和歌不分,詩和音樂、舞蹈結合在一起,統(tǒng)稱為詩歌。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(chǎn),如,《詩經(jīng)》《楚辭》和《漢樂府》以及無數(shù)詩人的作品。西歐的詩歌,由古希臘的荷馬、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、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(chuàng)作之源。
詩歌的特點,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,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,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,具有鮮明的節(jié)奏,和諧的音韻,富于音樂美,語句一般分行排列,注重結構形式的美。 我國現(xiàn)代詩人、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:“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,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,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(xiàn),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,特別是在節(jié)奏的鮮明上,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。”這個定義性的說明,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:第一,高度集中、概括地反映生活;第二,抒情言志,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;第三,豐富的想象、聯(lián)想和幻想;第四,語言具有音樂美。
詩歌的表現(xiàn)手法 詩歌的表現(xiàn)手法很多,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(tǒng)表現(xiàn)手法有“賦、比、興”。《毛詩序》說:“故詩有六義焉:一曰風,二曰賦,三曰比,四曰興,五曰雅,六曰頌。” 這“六義”中,“風、雅、頌”是指《詩經(jīng)》的詩篇種類,“賦、比、興”就是詩中的表現(xiàn)手法。 賦: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(xiàn)手法。宋代學者朱熹在《詩集傳》的注釋中說:“賦者,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。”如,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《葛覃》《芣苢》就是用的這種手法。比: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,表達思想感情。劉勰在《文心雕龍·比興》中說:“且何謂為比也?蓋寫物以附意,揚言以切事者也。”朱熹說:“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也。”如,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《螽斯》《碩鼠》等篇即用此法寫成。興:是托物起興,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(xiàn)思想感情的寫法。唐代孔穎達在《毛詩正義》中說:“興者,起也。取譬引類,起發(fā)己心,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,皆興辭也。”朱熹更明確地指出:“興者,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。”如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《關雎》《桃夭》等篇就是用“興”的表現(xiàn)手法。 這三種表現(xiàn)手法,一直流傳下來,常常綜合運用,互相補充,對歷代詩歌創(chuàng)作都有很大的影響。
詩歌,是一種文學體裁,透過語言,除了表達文字的意義外,也表達情感與美感,引發(fā)共鳴。詩能夠自成一格,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,如詩劇、圣詩、歌詞或散文詩,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歌?!冈姟垢挫逗啙崱⒂辛Φ叵胂裼X察,或與經(jīng)驗、想法、情緒反應作聯(lián)想,將意義、意識和潛意識的表現(xiàn)、象徵化、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樣、聲音和韻律等以某種規(guī)則加以重組安排。這種文學類型包含敘述性、戲劇性、諷刺性、訓誡式、情色和個人形式。藝術與建筑索引典—詩 於2011年3月17日查閱。 詩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。早期企圖界定詩歌的有亞里斯多德的《詩學》,主要聚焦於修辭學|修辭以及戲劇、歌曲與喜劇中臺詞|措辭的運用。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,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,并強調詩的美感,稱為韻文,以此與散文相區(qū)別。至二十世紀中期,詩的定義轉為寬松,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(chuàng)作。
詩歌來源于上古人類的原始宗教、神話及口傳文學、勞動號子和民歌。古時很多詩是可以歌唱的,詩常和音樂、舞蹈結合在一起,因此亦稱為「詩歌」。 最早有紀載的詩歌是印度的《吠陀》(1700-1200 BC) 。歐洲在古希臘時期開始有詩歌,著名的詩人有荷馬、薩福和平達等。古羅馬時間著名的詩人有卡圖魯斯、維爾吉和賀拉斯等。一些長篇的詩歌描述了歷史和神話故事,又稱為史詩。亞里斯多德的《詩學》開始對詩作出論述,其著作對後來歐洲和中東的詩歌都有影響。中世紀時基督教的儀式中常常會吟誦圣詩,民間亦常常有游吟詩人到處唱誦詩歌。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有著名詩人和劇作家莎士比亞(1564-1616)創(chuàng)作了不少十四行詩,在他的戲劇中也有不少詩歌。之後產(chǎn)生了抒情詩、田園詩等類型,直到二十世紀中期,現(xiàn)代詩的定義轉為寬松,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(chuàng)作。近代更有數(shù)字詩興起?,F(xiàn)在詩常常發(fā)表於專門雜志(如西方最古老的《詩 (雜志)|詩》與《牛津詩歌》)、個人作品集、眾作家詩選集、與英美詩歌翻譯選輯等。
中國的詩歌有悠久的歷史,早期的詩詞有《詩經(jīng)》、《楚辭》和漢《樂府》等。據(jù)趙翼統(tǒng)計《左傳》引《詩經(jīng)》有二百一十七處趙翼:《陔余叢考》卷二。唐朝|唐宋朝|宋元朝|元是詩詞鼎盛的時代,一般稱作唐詩、宋詞、元曲,但古體詩和近體詩在唐以前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,在唐宋之後亦有很多人創(chuàng)作詩詞。詩詞有一定的格律要求,據(jù)考證有不少詩詞本來是可以歌唱的,但大多數(shù)音樂已經(jīng)失傳。明清兩代章回小說和戲曲興起,不少小說和戲曲之中亦含有詩詞。民國時期五四運動推廣白話文,不少人開始創(chuàng)作中國現(xiàn)代詩|現(xiàn)代詩,打破了以往詩詞對格律的要求。
詩歌除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,亦反映社會文化,富於想象,語言具有節(jié)奏韻律,傳統(tǒng)的詩歌亦常常對結構格式有一定要求。詩的特點在於除了可以閱讀,亦宜於吟誦,又或者和其它藝術形式結合表演。詩常透過特定的形象和技巧,讓字詞除了表面意義之外,蘊含另一層意義,或喚起情感共鳴。 傳統(tǒng)的詩被稱作韻文(verse),和散文(prose)不同之處在於有獨特的結構、節(jié)奏和韻律。歐洲語言的字詞本身有重輕音節(jié)的區(qū)別,因此西方的詩也特別著重字詞的節(jié)奏(rhythm)。從希臘時代開始,不少的詩由輕重格(抑揚格,iamb)或重輕格(揚抑格,trochee)等的節(jié)拍(meter)組成。而在中國,由於中文的詞語本身可以由兩字或三字等組合而成,例如一句七字句的詩詞常??梢苑肿鳌杆摹⑷够颉付⒍?、三」的詞組。由於這種特性,每個詞組之間念起來自然形成短的停頓,形成中國詩詞獨特的節(jié)奏感。
無論西方或中國的詩都著重字詞的聲韻,常常利用押韻將句子的結尾關聯(lián)起來。漢語本身有平仄聲調的分別,因此不少詩詞對字句的聲調有一定的格式要求,稱為格律。傳統(tǒng)詩對每一句的字節(jié)的數(shù)目,以及句子的數(shù)目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,利用整齊的句子或不規(guī)則的長短句來達致節(jié)奏上的美感,如西方的十四行詩,和中國的近體詩有五言絶詩、七言律詩等格式。
關鍵詞:詩歌翻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