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詞:文學翻譯界人才流失嚴重
譯書暢銷30萬冊,稿酬1.5萬,專家稱譯酬不合理
“文學翻譯報酬體系不合理,致使譯界流失了大量優秀譯者。”去年銷量第一的翻譯類文學作品《追風箏的人》的譯者李繼宏,前日在“中英文譯著市場推廣論壇”上,呼吁國內出版界將文學譯著的稿酬與印數掛鉤,提高優秀譯者的收入水平。
譯者無法分享暢銷收益
根據北京開卷信息調查公司公布的2008年引進版暢銷書榜TOP20,《追風箏的人》以30萬冊的銷售量穩居榜首。然而,這一消息的發布卻引發了該書譯者李繼宏的無奈感言。譯著銷售的多寡,對于譯者來說,意味著什么呢?稿酬會水漲船高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李繼宏坦言,無論譯著銷售情況怎樣,都與譯者無關,因為他們的稿酬早已以千字60元的標準結清。也就是說,無論《追風箏的人》是賣出3000本還是30萬本,李繼宏的翻譯收入一樣是15000元人民幣。
除了《追風箏的人》,李繼宏還曾翻譯過《謀殺的解析》、《煙花散盡》、《燦爛千陽》等暢銷書。但是,這些書的暢銷并未改變他作為一個譯者窘迫的經濟狀況。李繼宏指出,譯文質量有高低,圖書銷售有多寡,而現行的文學翻譯稿酬制度,卻根本起不到獎優懲劣的作用。
據悉,我國出版界目前通行的做法就是,無論稿件質量高低,譯者的基本稿酬都是千字60元。而國內大多數出版社也都采用一次性付酬的辦法,即譯著交稿后付印發行,無論最終是否成為超級暢銷書,譯者的報酬都沒有變化。這樣的稿酬制度,無疑將中國的文學翻譯界推入了窘境。“國內的文學翻譯界已經流失了大量的優秀譯者。很多有著良好語言能力和文化積淀的人,都轉行去做商業翻譯了。”
呼吁譯者稿酬掛鉤銷量
李繼宏認為,文學譯著印數稿酬的缺失既不符合市場邏輯,也挫傷了譯者用心做好文學翻譯工作的積極性,這導致了目前不少譯著翻譯水平不高。他還透露說,國內幾乎所有出版外國文學類圖書的出版社和出版公司,都曾聯系過他翻譯圖書。因為國內具備一定實力的年輕譯者屈指可數,有大量人才已經流失掉了。他由此呼吁國內出版界建立譯著的印數稿酬制度,使翻譯質量高、譯著銷量好、譯者收入多三者形成良性循環,這樣整體的翻譯水平也就能得以提升。“事實上,出版界哪怕只是在基本稿酬之外增加千分之一的版稅,也能給文學翻譯者增加動力與信心。”
李繼宏的說法得到了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黃源深教授的呼應。他認為,稿酬制度不完善的確是造成文學翻譯界后備力量不足的原因之一。黃教授透露,他個人的翻譯稿酬其實也不比千字60元高出多少。他認為,文學翻譯的稿酬最好還是分兩種情況來支付,其中,對于較暢銷的書,自然是以版稅制為宜。與此同時,有些圖書因為題材所限,銷量不是最好,特別是學術書譯作。以《公共人的衰落》一書為例,雖然是社會學領域的經典之作,但這本厚達441頁、篇幅35萬字的巨著,翻譯后譯者拿到的稅后稿酬只有18000元人民幣。該書作者理查德·桑內特得知中文版譯者的稿酬不足1300英鎊時十分吃驚,直呼這樣的稿酬“Next to nothing(差不多等于零)”。
關鍵詞:文學翻譯界人才流失嚴重